野草一区一区区三区四区_已满l8点此进入甸伊老夫子_特黄无毛一清二楚在线观看

?
欢迎访问四川省一级示范性高中(引领型)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官网
主页 > 师生园地 > 师生文章 >
师生园地

师生文章

母校永在我心——写在攀枝花市三中40周年校
作者:杨竺松  发布时间:2018-12-18 13:58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  杨竺松,高2006届毕业生,清华大学工学学士、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今年是母校建校四十周年,我从母校毕业已十二年有余了;距离我上一次回到母校,也已有七年之久。但是,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中,母校师长的教诲勉励依然言犹在耳,我对母校的情感也从未淡漠过。
      回想起来,当年在母校学习的日子正值校园硬件设施大升级、校园周边基建“大跃进”的时期。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炳三区机场路在挖掘机、压路机的轰鸣声中蜿蜒向前,我和要好的同学常常租了自行车沿着刚刚压平的泥土路基向机场方向骑行;母校的大操场、新宿舍楼、体育馆、图书馆乃至高三园也都从无到有,拔地而起。我不仅从平地基开始全程见证了它们的诞生,而且早早就对它们建成后的面貌充满期待,以至于会在许多个傍晚借着晚自习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踏着刚刚浇筑起来、遍布混凝土块的楼梯,走上还在进行基础装修的图书馆大报告厅和体育馆室内篮球场,以求先睹为快。补习期间,我和班里的同学们曾经非常喜欢在周末到高三园的旧址也就是原三中初中部的室外篮球场打球,虽然水泥地面有些粗糙,但绿树掩映下的球场凉爽而不失敞亮,奔跑其间的那份惬意即使是新建的大操场旁的塑胶篮球场也难与之相比。当然,如果能有机会到体育馆的室内场地打球,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透明的篮板、挂着雪白球网的篮框以及球鞋摩擦地面发出的阵阵尖叫声,是当时母校最奢华的篮球运动体验。今天母校图书馆前的聚贤苑,其旧址是我曾住了三年的高中部男生宿舍楼,在机场路隧道动工之前,宿舍楼后是一段小山坡,我曾在2004年的寒假写过一篇题为《心中的树林》的短文,记述这坡上林间的朝雾、夜雨、鸟鸣和它们带给我的感动,今日忆及,更觉怀念。
      母校的饭菜也格外令我留恋。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吃货,但我十分庆幸自己能够在食欲旺盛、快速长个的年岁里饱腹于母校的食堂。上大学后,虽然清华拥有在规模上号称亚洲第一的单体食堂,但在我本科阶段的第一学期里,我的相当一部分餐费其实是浪费于试探那些看似琳琅满目的菜品的味道下限,以便将用餐时的选择收敛于少数几个菜品。高中期间,我们一度实行套餐制,餐费额定,如果我没有记错,标准是早餐2元、午餐和晚餐3.5元,用餐时按需自取,分量管够。我记得这期间中晚餐的主菜中常有大豆炖驴肉这样一道菜,驴肉带皮,夹起一大块放入口中咀嚼,既有肉的韧劲,又有皮的Q弹,滋味极佳;汤汁更是稠白而鲜美,将大锅炖菜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每逢这道菜,我和班里许多男生定是不盛米饭,将餐盘的所有格子都用来盛放驴肉、大豆和汤,并且吃光一盘之后还会再添一碗。后来,食堂又改行窗口制,增加了小炒窗口、米线窗口,于是以青红椒为配菜的爆炒肥肠、以大骨汤为汤头的臊子米线又成了我饭盆中的常客,为它们花更多的时间在窗口排队等候更是成为了常态。在食堂正餐之外,母校周边摆摊设点的夜宵同样教人印象深刻。尽管食品安全存在隐患,但其经营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回应性,决定了它们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我记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逸夫楼旁的校门外有两个维族小伙摆设的烧烤摊,每到夜晚总会飘起诱人的香气。正是在他们那里,我第一次吃到比普通羊肉串大上一圈的“羊筋”,那种一块入口、满嘴滋油的感觉,对一个刚刚结束晚自习的少年而言是何等的美妙和满足。
      之所以对当年的场景和味道记忆犹新,是因为在母校度过的时光格外走心;之所以会如此走心,又是因为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他们是我高中时代校园生活的灵魂,是我对母校记忆的核心。在他们的教化、熏陶之下,我不仅习得了知识,也收获了成长。从母校毕业后的十二年里,我完成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中时代的成长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何等之巨大、之深远。这些影响有的在当时也许感受并不明显,但从整个人生发展的漫长“马拉松”来看,它们都是至为宝贵的财富,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对一系列重要能力的养成——我的博士论文导师胡鞍钢教授和王绍光教授曾在1993年提出国家能力理论,[1]从国家能力发展的视角理解国家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对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发展而言,成长的标志同样是能力的提升:所谓“成熟”,主要是指在非智力决定的能力方面整体表现合格;而所谓“成才”,无非是在某些智识性的能力方面达到了明显优于一般的水平,进而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那么都有哪些重要的能力呢?基于我个人的体会,仅举几例:
      比如,树立和实现理想的能力。我高一入学时的班主任是郭云老师,在她的引导下,我们班立下的班训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多年来,我一直将这十二个字印在脑海里,并将其视为对一个人化梦想为实干、以目标指导行动的能力的经典概括。志存高远,说的是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的问题,人各有志,但至少在青少年时代要敢于立大志、敢于胸怀大的抱负,这种勇气在许多时候恰恰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脚踏实地,解决的是“桥”和“船”的问题,单单胸怀大志是不够的,实干才是必由之路,路在脚下,跬步千里。精益求精,说的是如何实干的问题,要去不断突破、追求卓越,近年来总理倡导的“匠人精神”,其要义也不外乎此。三个耳熟能详的词放在一起,道尽了人之所以孜孜以求、奋斗不止的真谛。韩愈在《师说》中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条班训,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道”,我有幸在高中时代就获得了这样的指引,让我直到今天还在努力去践行一份纯粹的人生哲学。从母校毕业这些年,我时常想起郭云老师,想起她曾经在我因感冒而卧床时回家煮粥送到宿舍让我吃,想起她带给我们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重的人生激励。
      再如,多任务管理的能力。高考科目总共六科,每个科目就如同一个项目,几个项目同时抓在手里,既要让优势项目更优,更要避免劣势项目造成短板效应,要当好这个多线程推进工作的“项目经理”并不容易。怎么办呢?我当时的对策是抓规划,在每天总计16个小时、月考模考作为重要节点的约束之下,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注意力尽可能科学地进行分配。具体做法上,就是自我诊断、查漏补缺:先“查漏”,就是系统排查哪些漏洞是完全不知晓的盲点,亟待补课;哪些是学而不精或知而不全的薄弱点,需要进一步熟练或澄清;哪些是知识点本身就十分灵活,容易以多样化的面貌在考题中出现,因为不熟悉套路而造成失分,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强化模拟训练。“查漏”之后是“补缺”,一方面是根据漏洞类型对症下药,确定该通过何种方式来“补缺”,是直接请老师讲解、还是自主温习错题、还是进一步增加训练量;另一方面是制定自主补强计划,根据待解决问题的任务优先级定下时间安排,将任务具体到天,定下到什么时候必须将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做到心里有数,然后严格执行,不完成当日任务誓不罢休。这种通过抓规划来提高各学科整体学习水平的方式,曾担任过我的班主任的冯容波老师、贺颖老师都十分提倡,我尤其要感谢两位老师给了我充分的自主权,批准我在家上晚自习,使我能够以更灵活的安排、更高的效率兼顾不同学科,完成自己的计划。
      又如,理性竞争的能力。一切选拔性的集体活动必然具有竞争性,但倘若过分关注竞争本身并无助于改善个体在竞争中的表现,甚至会有害;并且参与选拔的范围越大,越是需要将注意力放在竞争力的自我提升而非其他竞争者身上,高考就是如此。我在母校学习的切身感受是,高中班集体保持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有助于催生出一个尖子生群体。尽管进入新班级的时间较晚,但在勤奋向学又十分团结友善的班风之中,我很快地融入了新集体,并成为其中与人无二的一员。平时成绩冲在前面的几位同学,相互间会毫无保留地交流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生僻的考点、新鲜的解法;有同学对知识点或题目感到困惑,通常也很容易从他所求助的同学那里听到未必标准但却十分耐心的解答——这是多么充满温情的班集体!今天回想起来,我想再次感谢冯容波老师和贺颖老师涵养了这样的班风,也由衷地感激我在新的班集体中遇到的同学们——他们使我懂得,竞争的要义未必在于赢过别人,更多的是在与他人的相互帮助和成全中成为更加出色的自己。
      母校岁月施加于我的影响远不止此。囿于篇幅限制,无法再写得更细更多。但十分明确的一点是:母校教我懂得的事理比教我习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它们将令我受用终生。
创建于1978这个光荣的年头,母校有幸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同龄。四十年里,民族的崛起、国家的进步波澜壮阔;母校作为“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西部地区新兴城市基础教育发展”范畴下的一个典型,同样走过了可圈可点的四十年。这一个个像母校这样的典型的变迁与成长组合在一起,就如同亿万像素一般,共同构成了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宏伟画卷。而对我们这一代出生于攀枝花的80后而言,母校既是一座通达的桥梁,让我们有机会克服攀西裂谷的地理局限,走向省城,走向首都,走向世界;母校又是一处静谧的港湾,让我们可以共享青少年时代的一部分记忆,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思有源泉,忆有牵挂,梦有怀抱。她胸怀宽广,鼓励我们这些学生负重远行、开枝散叶、建功四方;她又深情守望,时时惦记着我们,关注着我们,在意着我们。她永远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深爱着她,感恩她,祝福她,期待着可以回报她。
      对一个人的物理生命来说,四十岁正值当打之年;而母校作为担负着人才培养使命的现代教育组织,这刚刚过去的四十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即便到了百年校庆,那时的老师们、同学们和校友们也还是要高喊一声“万象更新”,在勃发的生机中掀开母校办学育人更加精彩的崭新篇章。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教育,越是发达进步的时代越是重视教育。正因如此,我们坚信母校会“其道大光”、“其命惟新”,也坚信母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东乡县| 醴陵市| 北票市| 安图县| 广南县| 什邡市| 黄石市| 扶风县| 沙洋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