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0日早上,市三中在运动场举行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教育活动。
高2022届年级主任、高2022届历史教研组组长陈亮老师带领全校师生学习了党史第四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中学时代》。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陈亮老师满怀激情的为大家讲述了青年周恩来一步步确立初心、坚定初心,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在南开学校努力读书、全面发展的艰辛历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全体师生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并用一生去践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中学时代
大家都熟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它是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他说:“为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听到一惊,又问一次,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的中学时代,了解他是如何一步步确立初心、坚定初心,为了梦想努力前行的。
1913年春,周恩来随伯父从东北搬到天津,顺利考入南开学校求学。在南开学校的4年的学习生活,使周恩来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由于伯父收入微薄,经济上有困难,他很少回家,平时利用假日和课余时间,为学校刻蜡版,抄写教学讲义,以补贴生活费,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1914年8月20日,因家境贫寒又品学兼优,经老师推荐,他从本学年起,免交学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学生。尽管生活艰辛,但是周恩来的成绩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的国文和数学成绩尤为突出。1914年12月14日,他荣获南开学校“国文传观”比赛第二名;1915年3月,他参加全校数学比赛,成绩优秀,所在班级成绩获全校总分第一。据校报《校风》记载,他是笔算速赛48名最优者之一,代数则能得到满分。1916年5月6日,南开学校组织了一次不分年级的全校国文比赛,11个班的代表200多人参加。周恩来的文章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亲自评定为第一名。
南开学校不仅在教育水平上属于一流,而且积极提倡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里不单是读书,而且要学会办事,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创办了许多社团和学术研究会。此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各门学科的班级间或个人间的比赛。在演讲、演话剧、编校报等活动中,周恩来展现出自己多才多艺的特点。
周恩来和同班同学张瑞峰、常策欧等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会员从最初的20多人逐渐发展到28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会员中不仅有低年级同学,也有许多高年级同学,甚至还有校外的会员,一些老师也成了会友。
周恩来先后参加过《一元钱》、《老千金全德》、《华娥传》、《仇大娘》、《一念差》等10多部新剧的编导和演出。由他出演剧中女主角的《一元钱》演出后,在天津轰动一时,并到北京青年会公演。
周恩来还是南开学校《校风》周刊的主要领导者和供稿人,为《校风》撰写了很多文章,选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内外大事,颇受欢迎。
1917年6月26日,周恩来以平均分89.72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在参加毕业典礼时,他还获得了国文最佳奖,并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当时南开的《毕业同学录》中对周恩来作了如下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在南开接受了四年学制完整的中学教育,度过了人生的成长期。从入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毕业时与同学们“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青年周恩来在南开中学孕育并形成鲜明的中国梦,并用一生去践行这一中国梦,为一代代中华儿女树立了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