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光和热”
高2023届20班 喻虹博
鲁迅先生的《热风》里有这样一句话:“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在6月16日下午参加了业余党校的学习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身上应有的“热气”,于是便想发出这样的声音:
“呐喊”的声音
1919年5月4日下午,一声声的呼号与呐喊在天安门前响起。其中最响亮最震撼人心的,便是由青年学生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全体学生宣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喊出了那一代青年学生奋起抗争的决心;“中国的土地不可断送”喊出了捍卫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毅;“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更是振聋发聩。他们力图从痛苦中摸索出光明,渴求寻找出路。而今天的我们居安而传习,不必要因痛苦而呐喊,但仍需铭记这掷地有声的呼号。
“歌唱”的声音
五四百年当天,北大校园静园内响起了歌声——学生和老师共同唱响了《歌唱祖国》。昨日的先辈们用嘶哑的声音和血性换来了今日“可为的时代”,才能让我们自豪地歌唱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自己的人生,创造历史。”20岁的瞿秋白投身于革命事业;24岁出国留学的钱学森……他们无不在用实际行动创造历史,用青春谱写赞歌。
“实干”的声音
回望历史,不论是古时候的巨大工程,还是辛亥的枪声和冲锋,亦或革命的流血与争斗,无一不是在实干和苦干中来。青春是过去时,是现在时,更是将来时。我们身处于新时代中,既要努力发出光和热,也要接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代使命。我们一次次重温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应将奋斗精神薪火相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火炬已将传到我们手上,我们更应该准备好为时代发声。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杂志》上,这段洋溢着“光和热”的文字向世人宣告了青年之于社会的重要性。今日的朝日,可以照耀明日;今日的歌声,可以响彻云霄;今日青年的光与热,可以照亮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