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攀枝花市三中2022届毕业生康峻,现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
瓦西里•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写到:“还是黑沉和寒冷的,但是不要多久,大门和栅栏门就要打开,空荡荡的房子里又要热闹起来,又会充满孩子的笑声和哭声,又会响起女人的匆忙而动听的脚步声,满怀希望的男主人就要走进房子里来了。”
高考过后,站在学园路1号门口,我回想起三年前领取录取通知书那个六月的下午。聚贤苑的浓荫将攀枝花夏日的烈阳遮去大半,图书馆门前的石阶上人来人往,木桌后的老师用钢笔在通知书抬头有力地签下我的名字。从那时起,我的标签里多了一项“三中人”。
站在曾经的教室门口,有那么一个瞬间,让人几乎生出一种错觉,好像我们都还没有毕业,只是放了一场悠然长假。等到假期结束,这里又将填满曾经那些再熟悉不过的声音。铃声依旧,清风依旧,晚霞依旧。
从教泽园到如意园,177级石阶,我走了三年。教泽园外凌霄的火红木棉,聚贤苑里满地的银杏落叶,如意园上斑斓的朝暮霞光,逸夫楼下斑驳的清凉树荫,一块块碎片拼成记忆里三年时光的本来样貌。
黑板上风格各异的粉笔板书,试卷上细致入微的圈点批注,生活里课余饭后的体贴关怀……回想高中三年,不管是学业疑难还是生活琐事,我总为在三中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感到幸运和感激。学生在此不胜枚举,敬颂教安。
短短三年,三中却在我的求学经历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记忆。从排练运动会开幕式,到组织《红楼梦》班会;从统筹艺术节节目,到主编校刊《风华》;我还记得早读时3003教室里传出的朗朗书声,还记得微班会上我把“班级之星”荣誉颁给班主任赵鹏飞老师……我在这里哭过,笑过,努力过,迷茫过,执着过,莽撞过,在这里留下了我拔节生长的痕迹。
在社会深陷集体焦虑与非理性竞争漩涡的当下,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越发重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才能不在无效“内卷”中迷失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在无尽“内耗”中看清现实。面对互联网的集体消极情绪浪潮,我们必须保持个体的清醒,反思集体的选择,警惕消解奋斗意义、鼓吹享乐主义的论断。人生并非没有“上岸”的尽头,只是大多数人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遗失了赶路的初心。每当迷茫无所适从,不妨先做好今天手头的事。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只有把握确定的现在,才有预见未来的可能。请相信:我们永远不会比今天更年轻,大胆去闯吧,“人生不是一条轨道,它是一片荒原”,而我在其中野蛮生长。
高三园前的空地上立着一块大石头,正反两面刻着不同的字样:面对校门是“真”,面对教学楼是“谦”。还记得年级主任陈亮老师曾教导我们:“走进三中,学做真人,学得真知;走出三中,谦恭仁厚,是为君子。”我从三中走出大山,也在这里找到来时的路。